(通讯员 胡雅菲)从青涩学子到资深教师,二十二载春秋,他始终以“情理法相融”为育人主线,在法治精神中探寻温度,于教师职业中践行真谛。在华中农业大学法学教育的沃土上,他默默耕耘,以热忱与坚守点亮无数学子的法治梦想。他就是文法学院2025年“最美教师”——汤建华。

一、从迷茫到引路人:教育初心的萌芽
谈及为何与法学结缘,汤建华老师坦言那是一个“被选择”的开始。他出生于1976年,来自偏僻农村的他,在高中班主任的建议下填报了“经济法”专业。他形容自己的大学前三年“过得浑浑噩噩”,但直到一位新班主任陈敬刚老师的出现,从此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他告诉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对自己有规划,要思考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情。”正是这句话,让汤建华老师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最终走上了考研之路。在陈敬刚老师的推荐下,他阅读了由硕士时期导师范忠信老师等三位作者合作的《情理法与中国人》一书,由此选择了法律史这一研究方向。2000年,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毕业后,他追随范忠信老师,继续在本校攻读法律史硕士学位、法律史博士学位。
汤建华老师提到,成为教师,深受导师范忠信教授的影响。范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毫无保留的付出以及充满人格魅力的言传身教,都深深烙印在汤建华心中。还有法律史导师组的陈景良教授、肖伯符教授、郑祝君教授、李艳华教授、武乾教授等老师。正是这些师者的教导和熏陶,让他笃定了要成为一个“以尊重和陪伴引导学生、舍得花时间去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好老师。
这段从迷茫到明晰的成长经历,塑造了汤建华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风格。从当年的受教者到今日的引路人,他完成了从“知识的接受者”到“智慧的引路人”的蜕变。在二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将自己对“情理法”相融的深刻理解,转化为独特的育人智慧:在教学中秉持“教学相长”的开放态度,在育人中坚守“引导重于灌输”的教育初心。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在意他们的成长轨迹与人生方向,用真诚对真诚,用心灵唤醒心灵,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教育传承。
二、课堂内外:让法学教育“活”起来
在汤建华老师的课堂上,厚重的中国法律史从不枯燥。他深受《百家讲坛》易中天、鲍鹏山等学者启发,追求一种“信手拈来、引人入胜”的讲述艺术。他善于将古代案例与现实生活巧妙勾连,通过“古今对照”激活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德治”思想时,他从不局限于某一朝代,而是系统梳理其源流与演变,再衔接当前法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需求间进行批判性思考。在他看来,一堂理想的课,灵魂在于师生间真诚的交流,“哪怕是目光的交流,都很重要”。
这种“活”的教学理念,自然地延伸至课外。他极为看重阅读的力量,常在课堂上为学生指定书目,鼓励他们深读、精读。对于有需要的学生,他甚至自掏腰包赠书,但附有一个温暖的约定:“我送书给你,你需要给我交一篇读书报告。”他坚信,只有通过深度阅读与思考,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真正的素养与能力。
多年来,他对教学的全情投入与持续创新,赢得了广泛认可。他曾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这些荣誉正是对他教学实践的最佳印证。在荣誉背后,也是他对教学方法不懈的探索与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力求在有限时间内把逻辑理清、将问题讲透,用始终如一的热忱对待教学。

三、亦师亦友:严在学术,亲在生活
汤建华老师用二十二年的执教生涯,完美诠释了“亦师亦友”的深刻内涵。在他看来,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习上严肃,学习外可以一起吃饭、聊天。该做的事要做好,其他的都好商量。”
这种理念在他担任法学1202班班主任时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个班上的同学特别活跃,我与同学们交往得也特别多。”汤老师回忆道。为了尽快熟悉每个学生,他在大一期间就与每个同学至少深入交谈了两三次,还特意做了笔记,“哪个同学是哪个地方来的,都被我记得清清楚楚。”这份用心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班级一次性考研通过率超过半数,其中七位同学组队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全部被录取,被媒体称为“学霸班”。“他们共同自习、互相鼓励,最终全部都被录取,其中两人后来结为夫妻,还邀请我作为证婚人。”
在指导学生个人发展时,汤老师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指导学生廖添翼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选题撞车、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师生共同努力,最终凭借“群英断是非”工作法的新闻灵感成功立项。对一位连续考研失利的学生,汤老师多次陪他在南湖大道上散步长谈,最终帮助他突破瓶颈,成功“上岸”。
“导师二字,意味着责任与陪伴。”这是汤老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这份责任最美好的回报,莫过于深夜响起的报喜电话——当学生通过法考或考研成功,总会迫不及待地与他分享喜悦,“哪怕半夜查到成绩,也一定要打电话告诉我”。这些时刻,让他深感作为教师的幸福与成就。

四、教育的传承:做有温度的法律人
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汤建华老师深深体会到,法学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育心灵。他将“情理法”的融合视为法律人最重要的素养,并为此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实践路径。
“法律不只在书本里,更在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汤老师想鼓励所有学生去做的。他特别强调深入司法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大一起就走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事务部门:“哪怕只是旁听庭审、阅读裁判文书、观察当事人与律师的交流。”这些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情理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除了实践观察,汤老师还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他建议学生多读传统典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精读裁判文书,学习法官如何在个案中实现情理法的平衡;关注社会热点,思考法律如何回应社会关切。
这份对“情理法”的坚持,最终凝聚成他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愿你们在实践中成长,做有温度的法律人。”在汤老师看来,真正的法治精神,不仅体现在精准的法条适用上,更闪耀在每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司法裁判中。
从当年那个受恩师点拨而找到方向的青年,到今天成为指引学生的引路人,汤建华老师用二十二年的坚守,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教育传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征程中,他不仅传授着法律知识,还守护着法治应有的温度,用行动诠释着“最美教师”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