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校园中,辅导员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身负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关怀等职责。本期,我们走进2023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获得者王美琳老师的育人故事。
通讯员 吴倩 贾文静
初心如磐:从支教到辅导员的选择
王美琳老师与教育的缘分,始于学生时代的支教经历。她在学生阶段两次积极报名支教选拔,深入基层教育一线,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累计一年多的时光。那段时间,她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更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小时候写‘我的梦想’命题作文,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当老师,那些难忘的支教时光更让我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和价值。”王老师笑着回忆道。
2022年7月,王老师入职华中农业大学。她说:“辅导员这份职业满足了我从小对于当老师的向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知道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能够陪伴学生走过一段大学时光,哪怕只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一点点正向的影响作用,我都会觉得作为一名辅导员非常有意义,这也是我持续的动力来源。”
责任在肩:辅导员的日常与坚守
刚入职时,王老师独自接手并负责着学院三百多名研究生的所有日常事务和各项工作。为了快速适应工作,她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在生病住院期间,依然只记得带上手机和电脑处理工作。她回忆道:“当时有一个学生在晚上下班时间来找我,我问他怎么没提前给我发个消息,就不怕我不在办公室白跑一趟吗?他说这个时间他猜我肯定在办公室加班,都不用提前问,这让我觉得既辛酸又有趣。”但正是这份坚守,让她在学生心中树立了温暖而坚定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老师逐渐适应了辅导员的工作,掌握了工作的轻重缓急,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坚守、探索和突破。她表示:“现在我能够更好地掌握工作节奏,同时也会将工作重心进行一些调整,也有了自己对于开展工作的新想法。去尝试之前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也让我感到很开心,比如这学期我开设了两门选修课,站上讲台授课也是以前我没有时间精力去做但一直很想做的事情。”

王美琳和学生一起调研 (左二)
润物无声:思政教育的温暖力量
在王老师看来,辅导员不应该只是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求助对象,辅导员的主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她认为:“与学生建立联结需要契机和过程,比如通过师生融乐的活动或者各种场合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看见、关心与支持。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基础,学生熟悉和相信辅导员,才会更愿意和我交流并听听我的建议。”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课前突然和我请假,说自己身体不适。我打电话问他情况,本意是去宿舍看看他给他送药,却被我发现他其实是为了翘课出去玩。当时我立即让他返回,并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王老师没有选择放任学生,而是通过深入的谈心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和责任的重要性。她说:“那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对学生好,不是一味地让步和迁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我更应该做的事情。”
共同成长:在陪伴中收获幸福
谈到辅导员工作的意义,王老师表示:“这份工作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因为和学生一起能够一直保持热情和活力。当我能够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无论是毕业生的发展,还是在校学生的进步,都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她认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收获了成长,同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我的引导和支持,实现自我提升。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也是大家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和交心伙伴。”
未来规划:以“融创致新”为指导
王美琳老师用爱与责任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书写着温暖的育人篇章,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辅导员的职责与使命。展望未来,王老师表示在个人方面,她希望能够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在工作方面,则希望将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融入工作中,强化“融”的思维,用好“创”的驱动,进一步提升工作协同性,注重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接触到不同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更多收获和成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生篮球赛合影
审核人:周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