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校园中,辅导员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身负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关怀等职责。本期,我们走进2024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获得者陈江珊老师的育人故事。
(通讯员 王张敏 叶雅萍)傍晚六点,人文社科楼前的油菜花田游人如织,好不热闹。文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里,陈江珊正利用下班时间整理当天的学生谈话记录,绿色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以真心换真心”四个字,这是她担任辅导员第一天写下的座右铭。2024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静静躺在书立一角,旁边摆放着一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送教师节手工贺卡,上面写着“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伴一程”。新闻中心记者对2023级本科生辅导员陈江珊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她在铸魂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初心溯源:从被需要中找到育人使命
投身辅导员工作的人,有很多是因为自己在读书期间从事了学生工作并体会到学生工作的意义,陈江珊也不例外。在研究生阶段,陈江珊在她的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中逐渐领悟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是单纯地传递理论,更重要的是陪伴与守护”。她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做兼职辅导员期间,陪同一名同学连续三次就医的经历,以及当时在帮助他人后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秉持着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她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启了“以真心换真心”的育人历程。

因材施教:解锁契合时代学子的教育密码
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多元,如何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早、思维活跃,陈江珊敏锐地捕捉到“网络原住民”的这一特点。她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学生们关心的话题,拉近师生关系。法学专业出身的她,注重专业赋能,利用网言网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武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她认为,成长是师生共同的课题。“陈老师的表情包比我们的还丰富,她非常活泼!”一位法学的同学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存储的和陈老师的聊天记录,陈老师巧妙利用表情包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法律问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她不断学习、融会贯通,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与学生一同成长进步。
暖心相伴:用爱铺就价值引领之路
在思想政治教育路上,陈江珊始终积极主动地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了解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在帮助一位内向、敏感的学生解决人际矛盾时,她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用半年的时间耐心开导,帮助她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经过她的悉心引导,这位同学走出了人际关系困境,变得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甚至见义勇为,展现了全新的自我。

经验分享:剖析工作硕果的关键成因
在谈到思政工作有什么秘诀时,陈江珊认为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持续学习,打铁必须自身硬。她深入了解文法六个本科专业特点,致力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精准的帮助。通过持续学习,她走进学生心里,真心关爱每一位同学。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确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保护自身权益。同时,她不断扩展思政教育的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价值观引导,而是走向更宽阔的领域。
展望前路:AI时代的育人新解
如今,AI 技术迅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陈江珊表示,她将尝试利用AI来拓展思路,查漏补缺,利用科技赋能。她也提醒同学们,要避免对AI的过分依赖,以免陷入思维惰性。“AI可以写一篇完美的育人故事,但读不懂学生躲闪的眼神。”她向我们展示自创的“AI+Heart”工作法:用大数据分析学业预警,但一定会当面给学生递上手写的鼓励明信片;在利用智能系统给学生推送就业信息后,额外增加半小时职业规划下午茶。
社会需要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又兼具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陈江珊深知,开展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养分,实现全面发展。
春分时节,六点半的校园暮色渐沉,油菜花田游人散去后,路灯照亮学子赶赴晚课的道路。陈江珊整理好了一天的工作,离开了办公室。和学生们擦肩而过时,她看到学生们认真赶路的样子,笑着对记者说:“我名字有个‘江’字,还有一个‘山’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学生和同事容易联想到很多关于江水的诗句”。今后,陈江珊将继续化作一江清水,守护更多青春的小帆筑梦远航。

审核人:周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