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在人文社科楼A301举办第33期“开道讲坛”,特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周敏主讲“回望中国社会学重建:我的经历与反思”。讲座由田北海院长主持,文法学院师生共同参会。
周敏教授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历程与自身学术道路相融合,为师生呈现了一段宏大而细致的历史叙事。她首先回顾了早年的生活与求学经历:1972年高中毕业后,她进入广东中山一家央企工厂,从事教学和宣传工作六年。尽管待遇优厚,她始终怀揣深造之志。1977年高考恢复后,她成功考入中山大学英语系,并从此与社会学结缘。
刘凯伦 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学重建刚刚起步,多位外国学者来华协助相关工作。198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山大学,周敏担任翻译。这次经历让她深受触动,决心投身社会学研究。1982年,她参加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讲习班,结识了林南教授。在其帮助下,周敏于1984年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深造,并于1989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在学术分享环节,周敏重点介绍了以唐人街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她表示,该选题既源于其侨乡文化背景与个人兴趣,也出于研究可行性和经济因素的考量。她指出,当时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移民社区会逐渐衰败或阻碍移民融入当地社会,但唐人街却呈现出百年不衰的“反常现象”。她聚焦唐人街的族裔经济与社区组织互动,采用定量和质性混合研究方法,发现移民社区的发展虽然受主流社会制度和结构限制,但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可能成为移民向上社会流动的平台和驱动他们前进的动力。该研究获1989年学校最佳博士论文奖。此后,她还拓展研究越南人社区、墨西哥人社区等,提出了著名的分层同化理论。
刘凯伦 摄
谈及当代社会学发展,周敏回应了师生关切。她指出,社会学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接地气”——帮助人们理解并改善世界。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学应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引导社会与AI开展批判对话,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长远利益。
郑思琪 摄
讲座尾声,田北海院长向周敏教授致以感谢。他表示,本场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中国社会学重建历程的理解,也为学术选题、研究方法与学科反思提供了重要启示。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撰稿人:贾文静
审核人:田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