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做客文法学院“开道讲坛”

来源: 时间:2022-11-24 点击数:

1123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开道讲坛第17期如期而至,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为师生作题为“‘现代化’含义新解”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主持,文法学院近150名师生在线参与。会前,社会学系钟涨宝教授与谢立中教授进行了亲切交流。

讲座伊始,谢教授围绕“现代化”的三种定义,即工业化、成为“现代”、使社会获得“现代性”,向听众详细阐述了“现代化”的基本意涵是使社会从具有“传统性”的状态转变为具有“现代性”的状态的过程。在提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时,谢教授指出现代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直接结果。生产技术、组织方式、意识形态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形成推动持续创新的强大动力。随后,谢教授谈及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是根据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需要而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个体依其本性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促使“后现代社会”的形成。

对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谢教授点出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溢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构想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中,谢教授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谢教授具体阐述了“现代化”含义新解的关键要义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生产技术及其相应社会形式而展开的发展过程,而是使自身社会获得一种永无止境地变化、创新之能力和动力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熊景维老师就“中国式现代化特征”问题向谢教授作提问交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特点,谢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突出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本质特征。应立足于后发外生性和人口规模大两个社会现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技术、管理方法,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推动社会创新和持续发展。

田北海教授对谢立中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高度评价了谢教授所做的精彩报告。他表示:“谢教授的报告既有对历史脉络的总结,也有对现实意义的关照;既有对西方现代化经验的总结与批判,也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言献策。”开道讲坛第17期学术讲座信息量丰富且极具前瞻性,为师生更好理解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撰稿人:范方怡

审稿人:熊景维


Copyright © 2011-2020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楼

邮编:430070

邮箱:wfxy@mail.hzau.edu.cn

  • 文法研究生

  • 青春文法

  • 武汉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