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华中农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育行动计划》(校发[2019]17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聚焦专业、课程、教师、平台、文化等核心要素,强化通专融合、本硕贯通、协同育人,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育一流师资,汇聚优质育人资源,涵育优良育人文化,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同时为学校新农科、新工科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美育教育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本科教育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以本为本”深入人心,“四个回归”蔚然成风,“三全育人”氛围浓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5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5门以上课程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金课”。新建和改造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实训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模拟法庭、数字艺术实验室、融媒体创作实验室等实践育人平台。培育和引进8-10名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和专业(课程)负责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引领未来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三、主要举措
(一)大学生思想铸魂行动
1.党建质量提升工程。
(1)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一是培育理论学习“领头雁”,办好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分会”和“狮山青理”两个思想理论学习平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学员各6-10名;二是组织好“红马甲”志愿服务活动,争创校级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培育校级志愿服务优秀指导教师4-6名、十佳青年志愿者4-6名;三是开展青年红色逐梦之旅、青春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青年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争创校级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培育校级优秀指导教师4-6名、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0-12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2)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抓实支部基本队伍、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和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增强党支部的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培育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5个,获批校级“对标争先”质量创优项目6-10项、实践创先项目6-10项。二是开展“五岗”先锋创建活动,每年在学院学生党员中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实践、服务、创新等“五岗”先锋争创活动,在“七一”前后进行评选表彰,培育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0-12名,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分批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核心课及核心通识课“课程思政”全覆盖。每年积极申报学校“课程思政”项目;对未获学校立项的项目,学院择优设置培育项目8-10项。
(二)大学生价值引领行动
1.构建大思政体系。一是落实学院班子成员联系毕业班、党委委员联系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二是完善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本科生教师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制度,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育人氛围,培育校级学风建设先进班集体35个左右、优秀团支部24个、先进班集体24个,培育校级研究生指导教师“教书育人奖”4-6名、优秀班主任10-12名。
2.开展“人文精舍”系列活动。一是开展“三师进校园”活动,每年开展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企业导师进校园活动10-12场;二是开展“艺术四展”活动,每年开展校内外名家艺术作品展、艺术设计毕业展、毕业生个人优秀作品展、创新创业作品展8-10场;三是举办“开道讲坛”,每年邀请社会学、社会工作、传播学、法学、艺术设计等领域专家学术报告8-10场;四是组织好国学夏令营、金秋雅韵、诗词大会等国学经典体验活动;五是推动“悦”读经典,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每年开展阅读分享活动10-12场。
3.开展“文法好青年”争创活动。每年在全院大学生中组织开展“品德高尚、学业优异、勇于创新、自强自立、尚美健康”优秀学生评选活动,评选10名“文法好青年”,在年底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2025年培育校级以上大学生标兵3-5名。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
1.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挖掘杨开道等老一辈文法人的办学思想和治学精神,探索“开道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社会学专业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要求,探索广告学专业、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你说我听大家评”课程体系研讨会专家提出的建议,结合专业质量国家标准及“新文科”建设需求,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强化通专融合、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
3.深化协同育人。推进“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育人,进一步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广告学、法学等实践性较强专业,为学生配备行业(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参与式学习实践。
4.创新育人机制。完善社会学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适时推进法学等专业校内辅修、双学位制。
5. 深入推进“狮山有约”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新建和改建师生交流物理空间,为师生交流提供优良环境。创新师生交流方式,扩大师生课外交流覆盖面,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
(四)育人资源质量提升行动
1.按照“金专”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对接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5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积极开展专业评估、认证等工作, 5个专业完成国家三级认证。
2.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做好数字媒体艺术新专业的评估、论证及申报工作。
3.建设一批 “金课”。实施“金课”培植计划,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及省级“金课”3-5门,核心通识课5门以上、全英文课程5-8门、本硕贯通课程10门以上。建设国家规划教材1-2部、新形态教材1-2部。建强《写作与沟通》核心通识课,新开5门以上通识课程,建设10门以上影响力较大的通识课程。
4.建设高端育人平台。依靠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提升和改造现有实验室,建强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实训实验室、高标准建成智慧模拟法庭、数字艺术实验室、融媒体创作实验室。巩固与武汉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合作育人成果,拓展院地、院企合作渠道,新建合作育人基地3-4个。
(五)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行动
1.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建设5门以上专创融合课程,建成1-2门创新创业“金课”。
2.加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投入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部及学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学院-学校-省-国家”四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每年获批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项以上,学院择优立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以上。
3.打造精品专业技能竞赛。加大支持力度,以专业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为原则,扩大社会调查报告大赛、社工实务技能大赛、法学技能竞赛、狮吼杯广告大赛等专业竞赛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支持其发展成为全国性专业赛事,承办湖北省社会调查报告大赛、社会工作案例大赛、社会工作实务大赛、农业高校法学技能竞赛等省级以上赛事4-6场。
4.支持学生参加省级和全国性专业赛事。结合实践教学,每年支持20人以上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时报金犊奖、“大广赛”、“学院奖”等全国性赛事,获奖10人次以上。
(六)大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行动
1.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在巩固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等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海外留学背景优势,积极促进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保证每年有1-2名优秀本科生参与持续三个月以上的交流学习项目和若干短期访学项目。
2.支持本科生参加国(境)外实习实践、学术会议、学术训练和学科竞赛,结合实际情况,择优给予经费支持。每年举办出国留学辅导培训2场以上。
3.推动“全英文”系列课程建设。建设5门以上由海外教师主导的全英文课程;实现专业课程的英文“伴侣课程”全覆盖。
(七)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1.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知名教学培训机构举办的教学技能培训;支持教师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相关研讨会。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加强条件建设,为教师交流提供良好条件;开展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等活动,促进教学相互指导和交流。
3.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设系(部)、课程组(系列课程组)两级基层教学组织;进一步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制,明确工作职责与权益。培育和引进8-10名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和专业(课程)负责人,3-5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八)一流育人文化培育行动
1. 巩固本科教育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学院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每月至少研究1次教育教学工作。
2.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师风日常教育监督,开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习践行活动,选树先进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加强师德师风考评,在教师的入职选聘、职称晋升、导师遴选、聘期考核、年终述职中强化师德师风及学术道德的考查评价,严格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3.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强化育人责任,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年终考核和评聘考核。
4.推进听课常态化。在原有听课制度基础上,实行领导班子、系(部)主任及学生班主任听课制度常态化。每名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听课2次,实现每学期学院所有开课教师至少被听课1次。每学期末召开班子成员听课反馈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对存在教书育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的教师及时谈话教育。
5.建立教书育人奖励制度。加强教学各类成果的奖励力度,扩大教学奖励范围。
6.落实学校本科教学准入制。落实新教师、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实施课程首席教授负责制和主讲教师责任制。
7.优化招生选拔制度。优化招生宣传队伍结构,做好招生人员培训;建立研究生招生宣传制度,拓展优质生源渠道,优化生源结构,争创校级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8.落实就业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扶,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出台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拓展就业市场渠道,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争创校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9.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
学院成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学工的副院长为副组长,研究部署学院一流本科教育工作。小组成员由人才培养办公室负责教务、学工、研究生培养的人员组成,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二)政策及经费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政策、经费、资源、服务支持力度,优先考虑本科教学一线,在房屋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方面优先向本科教育教学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