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随着6点半闹钟的准时响起,略带些困意的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简单洗漱完毕、快速吃罢早饭,我们一行6人满怀着热情地踏上了到达此次黄陂之行的第一站王家河镇王河村的三轮车。万事开头难,第一天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就要完成的田野进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老师的指导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我们的心里不自觉地产生了更多疑虑与担忧:若是村民不配合怎么办?若是冒犯了村里人怎么办?若是听不懂方言怎么办? 随着三轮车的颠簸与内心的不安升腾交织,忐忑之中我们竟然很快到达了目的地。
这是一个以王氏家族汇聚而成的村庄,村子古朴安静,一个个小楼错落有致,正前方是一个池塘,静水流深,微波荡漾,不时有一些村民在池塘边洗菜、洗衣服。村子周围有一片很大的水稻田,正值夏末,庄稼长势正好,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整个村子洋溢着祥和幸福的喜悦。
简单的商讨之后,根据所在的位置,我们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兵分两路,进入村民家里初步了解情况,若找到合适的“目标”即作为我们调查对象——农村陪读群体。我们这一组就近选取了面前的一户家庭,正巧,里面的奶奶刚打扫完卫生,看到我们学生模样的装束,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表明来意后,她给予了我们更大的支持。对于我们的问题不仅有问必答,而且在回答的过程中为了照顾我们听不懂方言都多说了好几遍。
满心欢喜地,我们继续往前走,我们遇到了年约30来岁的叔叔,他看到我们时一脸的迷惑,我们简明地说完来意,他便要求看看我们的问卷。“不用了,我家里不需要做这个,也不需要什么帮助”他很直接地拒绝了我们。“叔叔,叔叔,我们只是想简单地了解一下情况,没有其他的恶意~”不等话说完毕,他“嘭”的一声就关上了门。比起前一个奶奶的热情,他的“冷漠”却更合理,似乎这才是我们事先预设好的结果,尽管有些不爽,除了前进,我们别无选择。不远处的石板旁,坐着一个精神抖擞的爷爷,见我们向他走过来,他立马起身,片刻的迟疑之后,他进屋搬出几个凳子招呼我们坐下。爷爷今年61岁,十分健谈,他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这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据他介绍,王家河村现在大约有400户人家,村里以老人居多,不少年轻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就交给老人们来照看,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照看生活起居,而他则帮助女儿照看着外孙。除了平时看着外孙,爷爷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就是上网看新闻,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同时他对习大大上台后的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感到很欣慰。除了看新闻,老人家有时也在网上和女儿聊聊天。爷爷年轻时打工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也见过不同地方的人,社会经验丰富,做人做事很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他告诉我们人要学会知足,坏的行为不能有,人最不能走上的歧途就是吸毒和赌博,否则一辈子也就完了,这确实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
就这样,在得与失的交替中、在悲与喜的叠加下,我们接力助跑,一天下来共做了18份问卷,过程虽然几经曲折甚至充满艰辛,但我们却很知足。也许是由于我来自农村的缘故,我总是认为,农民大多总是善良朴实的,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坦诚,总是能给予人一种别样的温暖。尽管我们也遭遇了好几次“被拒绝”,但保护个人隐私和知情同意合情更合理。
惊喜之外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之余则是更多的思考与收获。难忘记那位热情的奶奶为了我们能听得更清楚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的回答、她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我们的谆谆告诫、她生动形象讲述日本人占领武汉时的所见所感所流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总会想起当爷爷被问及针对当地教育现状有什么建议时,他那句耐人寻味的答复: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再说你们只是学生,我们跟你们说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你们解决不了,你们老师、学校还是解决不了,这种事还是靠政府,何况政府还不一定能解决呢;时刻会记得那两个妈妈在家陪护孩子读书,而放弃了在城镇务工的机会,付出一切都值得的无悔与执着。也许是长久传统观念和内心情感取向导致妇女更以孩子家庭为重,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对自身感受的关注,但母爱的伟大足以说明一切。与此同时,如何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参与到我们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使得社会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则应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更加努力地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也许生活才是最好的教材,实践是出真知的必由之路,所幸,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村民们的热情纯朴、每位队员的积极认真,都如这里的蓝天、空气般清澈,时光正好,为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