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龙飞)4月18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第29期“开道讲坛”于人文楼A301会议室顺利召开。此次讲坛特邀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担任嘉宾,分享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的理论与实践”。本次讲座由文法学院万江红教授主持,文法学院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马凤芝教授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切入,强调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等特征对养老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她指出,我国已然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公共财政、社会保障、家庭负担及传统孝道文化均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政策核心。
针对当前养老服务痛点,马凤芝教授提出关键议题:老人和家庭“急难愁盼”的难点问题是什么?如何避免“晚年孤独”使老人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居家养老为什么需要社区照顾及两者关系是什么?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社会工作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如何?随后,她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及医养结合进行深入辨析,并强调四者之间关联密切。
马凤芝教授以英国社区照顾政策为案例,剖析其演进脉络与核心理念。自1980年代《国民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案》颁布以来,英国通过“去机构化”改革,推动养老服务从大型院舍转向社区与家庭,构建起“混合照顾经济”模式,并确立四大目标:支持居家养老、强化照顾者援助、培育多元供给主体、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此外,她从正常化、增权、社区和非正式照顾的价值与意义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英国社区照顾政策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根源。
基于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马凤芝教授提出三大政策方向:第一,重视家庭在养老和老人照顾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发展“照护者”支援服务。第二,确立以家庭为本、社区支援的老人照顾价值理念和服务体系。第三,保持和发扬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建立关怀社区,倡导社会互助。

马凤芝教授与现场师生交流
本次讲座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痛点,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切,马凤芝教授从国际经验引介到本土路径设计,从历史回顾、现实反思到未来展望,为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绘就了一幅清晰且富有远见的蓝图。
审核人 万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