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
(学位类型:专业型 学位层次:硕士 一级学科代码:0552 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综合素质与专业造诣并重、理论功底与业务技能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均衡发展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向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注重与学校涉农优势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为传媒行业和企事业相关部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了解“三农”问题及政策,新闻与传播专业能力强,涉农传播能力尤其突出的高层次、应用性、融合型人才。
基本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专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传媒行业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适应技术变革对新闻与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4.了解“三农”问题及现状,熟悉农业农村政策,在涉农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特长。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一)学科简介
新闻与传播是研究新闻传播媒介及信息传播活动特征、规律、策略与方法的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化社会逐渐成为现实,影响并改变着现代社会的运行发展,以及现代人的媒介使用、信息消费、社会交往乃至日常生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新闻与传播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根据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辐射范围,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媒体、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新闻与传播实务相关工作。
华中农业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下设传播与乡村发展、广告与品牌传播、新媒体传播三个方向。注重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强调理论研究与实务运作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向简介
1.传播与乡村发展
本方向以发展传播学为路径,强调与本校涉农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于解决乡村信息化建设、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农村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传播问题,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科技传播、农业品牌传播、乡村文化传播、乡村健康传播、涉农政策传播、县级融媒体发展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2.广告与品牌传播
本方向充分结合现有学科的广告人才培养经验,同时聚焦于中国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实践,立足于解决中国企业品牌塑造和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数字营销与网络广告、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农业品牌传播、品牌数字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3.新媒体传播
本方向聚焦于传播实践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致力于培养适应新媒体传播生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能够从事跨媒体内容采编和分发、新媒体发展运营、网络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采取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业界导师由新闻与传播行业优秀专家和相关部门管理者担任。
2.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模拟演练、行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实务课程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融媒体传播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新闻与传播业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提倡案例教学,兼顾新闻传播实务技能的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要求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发挥学校与行业的双重指导功能,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4. 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参与 1 项以上与新闻与传播专业有关的科研工作或实践工作。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全日制学习年限为 2 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为 3 年。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 1 年。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学分要求
1.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学科核心课1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其中《新闻与传播实务前沿》为讲座形式,邀请业界专家主讲,要求研究生参加讲座4次以上并撰写学习报告,由导师评定学习成绩。
2.根据个人专业基础及课题研究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本科文学基础类通识课,考核合格后取得课程成绩和学分,学分认定最多不超过2门。
(二)课程目录(见附录)
六、 培养环节
(一)入学教育
研究生在入学后必须参加入学教育,深入了解校情、院情,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对研究生加强学风与安全教育。
(二)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研究生入学两周内,在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个人特点等,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论文选题等内容。
(三)文献综述(审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必读书目及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具备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在开题之前完成新闻传播相关主题的文献综述一篇,正文字数不少于6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30篇,其中近3年文献应占比30%以上,英文文献应占比20%以上。由导师(组)负责该环节的指导和审核。导师(组)审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四)专业实践(审核合格后获得 6 学分)
1.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践(其中在行业机构实践不少于3个月),专业实践一般应安排在第2学期结束之后。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各类媒体或传播机构等相关单位实践。如无法在校外实践,需在校内完成一个非学位论文内容的创新训练项目。
2.研究生在实践之前,须提交实践计划书一份;实践结束后,须提交实践内容记录(包括音像资料)、实践总结报告以及实践单位反馈表;导师(组)须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填写实践考核表。经导师(组)考核合格后,获得 6 学分。
七、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新闻传播实务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选题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本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行业实践、具有应用价值,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以下任何一种:学术性学位论文、专题研究报告、案例研究。
1、学术性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符合新闻与传播专业领域,既要回应现实关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又要考虑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可行性、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以及研究结论的社会意义。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字数不少于30000字。
2、专题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或实验研究报告)。或切实针对新闻和传媒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观点、数据和建议;或结合某一新闻或传媒产品进行实验测量,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分析和评估结论;或选择某一区域的受众或用户群体,就其媒体使用和接触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要求掌握第一手材料,研究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专题研究报告须为个人独立原创,字数不少于30000字。
3、案例研究。要求针对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组织的创新性传播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要“解剖一个麻雀”,案例要典型、方法要实际、研究要深入,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传播实践中的经验或问题,并对某一传播领域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案例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0字。
(二)开题报告与论证(审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入学后的第3学期起,研究生要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开题报告写作规范》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论文开题。
学院或学科集中组织开题论证;导师指导小组成员为论证专家组重要成员;专家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充分论证,提出质疑,形成明确的评议意见与建议;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完善开题报告。开题前须通过研究生一体化系统备案公示。开题报告经论证专家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开题答辩通过后,获得1学分。
(三)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根据《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必须定期向导师(组)汇报收集文献资料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
(四)中期检查
各培养单位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展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对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有关要求》。未通过考核者启动预警机制,第二次仍未通过中期考核、不宜继续培养者,作退学处理。
(五)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聘请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阅论文并写出评阅意见。通过校外盲评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后,方可组织答辩。
申请论文答辩的成果条件、论文评阅、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要求等具体内容参见《华中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实施工作细则》、《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办法》、《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暂行办法》、《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答辩管理暂行办法》。
(六)学位授予
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至少28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及其他培养环节(文献综述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附录: 课程目录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314210001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2 |
春秋季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各方向 必选 |
31421000100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6 |
秋季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12210001001 |
硕士生外语 |
2 |
32 |
春秋季 |
外国语学院 |
204210007002 |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
1 |
16 |
秋季 (第1学期) |
研究生院 |
学科核心课 |
311210003022 |
新闻传播理论 |
3 |
48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各方向 必选
|
311210003011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3 |
48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10003023 |
新媒体研究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20003015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20003016 |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选修课 |
专业课程 |
311220004029 |
新闻与传播实务前沿 |
1 |
16 |
春秋季 (第1、2学期) |
文法学院 |
必选 |
311220004021 |
农业品牌案例研究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方向1至少修4学分 |
311210004030 |
乡村传播研究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10004028 |
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10004039 |
传播社会学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10004031 |
品牌传播研究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方向2至少修4学分 |
311210003020 |
广告传播研究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20004023 |
视觉传播研究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10004042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20004025 |
数字营销理论与实务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方向3至少修4学分 |
311210004032 |
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研究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20004026 |
网络舆情分析:理论与实践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311210003019 |
媒介发展研究前沿 |
2 |
32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学科交叉课程 |
311210003005 |
农村社会学研究 |
2 |
32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
本研贯通课 |
311300007050 |
广告调查与效果评估 |
3 |
48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
3113009302 |
广告创意 |
3 |
48 |
秋季 (第1学期) |
文法学院 |
|
311300007049 |
广告文案写作 |
3 |
48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
311300007044 |
广告策划 |
3 |
48 |
春季 (第2学期) |
文法学院 |
|
备注 |
根据个人专业基础及课题研究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本科文学基础类通识课,考核合格后取得课程成绩和学分,最多认定2门本科阶段课程的学分,最多认定4个学分,如果两门课程学分总和超过4学分,则仅认定最高学分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