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命题。经过多次不断深化的阐述之后,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从整体上说,科学发展观包括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
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世界的活动,作为这种认识活动的成果,科学表现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说一种认识是科学的往往指的是它所体现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理性态度,它要求从能够用肯定的事实支持的确定知识出发,通过实验的或分析的和归纳的手段,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批判的、理性的解释,并从中建立起由若干定律所支持的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所讲的科学不仅是指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也是在发展问题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就是对原有的理论、经验不盲目尊崇,对别人的经验模式不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追求卓越。
第一、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现实依据上。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人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的新课题新矛盾,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特征。生产力迅速发展,但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愈发紧张;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确立,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增多;文化日益繁荣,但人口素质提高相对缓慢,人口素质落后于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和平环境有利于发展,但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说明,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使我国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
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观上的一大进步。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实际上是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思路。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单纯发展模式中,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漠视,人的精神世界陷入危机,人的社会交往出现障碍。物质世界的丰富,却导致了人的异化,人的个性被压抑。随着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日益深化,无论在发展观的理解上,还是在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上,都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这就把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地增长,发展不足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为第一要义,其根源在于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我们仍然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需要日益多样化, 所以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本质上要协调不同群体的人民不同需要之间的利益关系。 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发展模式创新要求上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发展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主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具体发展模式上没有固定不变的公式。
每个主体的发展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同实力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竞争,某些创新因素的出现,使得原有相对平衡不断被打破,所以不同主体要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地进行发展方式的调整。 每个发展主体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既要有开放思维,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考虑自身的发展,也要根据自己的独特条件,不断地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体制机制的创新,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探索,但不能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僵化固定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面临转型,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单纯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更重视质量发展;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精细发展;从模仿同质发展转向注重特色发展;从常规性发展转向创新性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根本方法上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统筹兼顾”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顺利发展、合理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还是避免社会陷入激烈冲突的最佳方式。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在一些国家利益冲突往往导致社会内部的激烈对抗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分裂和倒退。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观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作者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