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杨正做客狮子山传播学讲坛

来源: 时间:2025-04-01 点击数:

328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狮子山传播学讲坛”在人文社科楼附楼A301会议室举行,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杨正老师应邀担任本次嘉宾,分享主题为“青年学者社科研究与中英文论文发表的路径”。本次讲座由文法学院教师雒仁启主持,文法学院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杨正副教授从人文视角社科视角的对比切入,探讨青年学者在学术路径选择上的关键问题。他指出,社科视角因其方法论明确、数据驱动,更易于模仿和快速产出成果,适合初期学者积累发表记录;而人文视角则更依赖理论深度和批判性思维,长期来看更利于塑造个人学术声望。此外,社科研究因其可操作性较强,通常更容易获得资助并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


接着,针对社科研究选题,杨正提出“现象拆解法”,强调不要试图在一篇文章中穷尽某一现象,而应将其分解为多个可独立研究的子问题。他以科学传播领域为例展开分享,他指出:所有社会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而不仅仅是当前热门的AI等话题。他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为例,指出每个看似微小的社会现象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进行拆解和分析。

杨正副教授提醒在场师生,在研究选题规划时要有系列研究的思维。"当你观察到一个社会现象时,不应该只考虑写一篇文章,而是要规划一系列相关研究。"他解释说,很多学者在投稿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在一篇文章中涵盖过多内容,结果导致每个方面都论述得不够深入,很多文章因为"求全"而失去了深度。

针对这一问题,杨正副教授分享了一个策略:首先要学会将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拆解为多个研究维度,每个维度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次要建立长期的研究规划,通过系列研究逐步揭示现象的全貌;最后要注重每个研究的深度,确保在特定维度上做出实质性贡献。他特别强调,这种"化整为零"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形成持续的研究产出,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大有裨益。  

随后,杨正副教授分享了他的个人写作经验,在文献准备阶段,他会精选20-30篇与研究议题最相关的核心文献打印出来,先进行通读但不做传统笔记。他独创的笔记方法是:精确标注每篇文章的可用之处,比如"第几页第几行可用于理论框架""某段落可用于方法论""某个表述可用于中国情境的应用"等,然后将这些标注好的文献会被分类整理在文件夹中,作为写作时的参考资料。进入正式写作阶段前,杨正副教授强调必须完成充分的前期准备:"数据处理完毕、分析完成、得出3-5条核心结论后,才动笔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特别推崇"少量持续"的写作方式:"每天只写500-800字,但必须保持每天写作的连续性。"这种方法既能保证写作质量,又能避免因一次性写作过多而产生的疲劳和思路混乱。

最后,在互动环节,杨正副教授就如何提升质性研究的工作量呈现、科学传播的流派差异及健康传播的实证导向等话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探讨。讲座尾声,雒仁启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并对杨正副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本次“狮子山传播学讲坛”圆满结束。


    撰稿人:于若轩

    审核人:雒仁启

Copyright © 2011-2020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楼

邮编:430070

邮箱:wfxy@mail.hzau.edu.cn

  • 文法研究生

  • 青春文法

  • 武汉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