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复旦大学白红义教授来校传授学术论文选题发掘与理论建构经验

来源: 时间:2021-05-25 点击数:

5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白红义教授应邀做客“狮子山传播学讲坛”,在人文楼A30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学术论文的选题发掘与理论建构》的学术讲座。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由文法学院乔同舟老师主持,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研究生、老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本场讲座并进行热烈讨论。

讲座从对学术论文的理解开场。白红义教授提到论文选题的发掘与写作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但对于“什么是论文”,很多人的理解还不够清晰和深刻。他认为,论文不是单纯的研究报告,它是作者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的产物。论文需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贴切的理论概念、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写作逻辑。题目是论文的“点睛之处”,一篇论文的学术性强不强,有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合格与否做出一些判断。此外,作者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有时也是影响论论文学术性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做好研究设计和规划呢?白红义教授表示要考虑以下几点:找到一个题目,提出与该题目相关的问题,决定用什么类型的证据支撑答案,以及是否可以找到这些数据的来源。但这个过程最初的目的性并没有那么强,白教授引用布斯等人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做研究并非像是在有熟悉目的地、有清楚标志的路径上游历,比较像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摸索,迂回地寻找某个在未寻得之前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未知走向已知的循环过程。

接下来,白红义教授强调了生命体验对于选题发掘的重要性。白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经历,提出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把个人关怀和公共议题做一个联接”。白红义教授是记者出身,多年的一线记者实践经验让他对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新闻媒体的相关问题有更为真实深切的体会,这是他最终选择《以新闻为业: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的主要动因。讲座中,结合选题发掘的三个步骤——发现问题、建构问题、提出问题,他提出要把“我”作为研究工具,将个人的内心困惑和生命体验,与社会转型和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理解“个人”、“行为”与“情境”的动态互动过程。他鼓励大家要做一个“问题”青年,学会把议题转化为问题,通过自我反问——What’s your question?(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Anything new?(你的研究有什么新意?)、So what?(知道了这些又如何?)——的方式,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讲座最后,白红义教授对学术研究的理论建构问题做了深入阐述。他表示,学术研究要有理论贡献,“理论是学术王国中的硬通货”。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结合长期的审稿实践,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白教授提出了他对学术研究中理论价值的思考。他表示,大多数研究不是创立理论,而是改进理论。是否有理论贡献,可以从“What and How”、“Why”、“Who, when, where”三个角度来理解。他举例说明,理论的核心是概念间关系,仅仅删除一些模型中的概念,但不改变概念间核心关系,不算理论贡献;只有当新概念的引入改变了我们对现象间因果关系的理解时,才是新的理论。再比如,应用已有理论在新的环境和场景中,除非发现其不适用,如仅仅是验证继续适用,论文的理论价值有限;至少应该对概念工具的测量有所改进和调整。最后,他也表示,进行理论创新很难,大部分研究能做到概念的创新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理论建构应该是所有学术研究的基本追求,写论文时,要有理论建构的意识,这样才能写出好论文。

白教授干货满满的讲座,引发了在座师生的踊跃提问。有学生提出,目前个人涉世不深、阅历太浅,学习仍以看书和读文献为主,无法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和个人生命体验相结合。白红义教授建议说,要认识到书籍与文献对于学习研究的不同作用,将阅读经典专著和前沿文献相结合,同时最好补充阅读一些由博硕论文改写成的优秀专著,其文章结构和议题、对象等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更接近,帮助和启发会更大。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名同学问到,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找到一个“理论抓手”之后,如何做深做新?白红义教授建议说,“要先熟练,再创新”,通过充分阅读本领域中英文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达到何种程度,再在此基础上尝试寻找可以继续进行研究的创新点。针对老师们就英文文献搜集和整理遇到的困惑,白老师也慷慨地分享了长期跟踪、检索、阅读中外权威刊物,以及使用中外数据库的经验。最后,面对师生讨论的热情和问题,白红义教授又补充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籍,包括《如何建构理论》、《会读才会写》、《研究是门艺术》、《写作是门手艺》、《文思泉涌》等。


撰稿:罗宏凤

审核:乔同舟


嘉宾介绍:

白红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记者》杂志特约编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闻社会学、数字新闻学和政治传播。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已出版专著三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南京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Copyright © 2011-2020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楼

邮编:430070

邮箱:wfxy@mail.hzau.edu.cn

  • 文法研究生

  • 青春文法

  • 武汉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