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有一种力量叫信念 ——追记模范共产党员张绪

来源: 时间:2009-04-11 点击数:

编者按 空军武昌上马庄干休所离休干部、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张绪,16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年代,他三次身负重伤,失去右眼;离休后,他坚持22年如一日,满怀热情传播党的理论;去世前,他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践行了“生前当标兵,身后做标本”的人生誓言。日前,空军党委作出向张绪同志学习的决定。本报今起刊发系列报道,向广大读者介绍他的先进事迹。

3月下旬,武昌上马庄干休所春色渐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追寻一位老红军的足迹。

老人名叫张绪,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寒碜”的家里,只留下那幅身着绿色军装、胸前戴满奖章的遗像和捐献遗体获赠的“生命之光”纪念杯以及记录他钻研党的理论心路历程和对共产党人价值观深刻感悟的74本日记。

然而,他那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不灭的生命之光,却传承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在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们心间久久传唱。

“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做些工作。”

时光倒流,定格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1936年春,山西平遥县城来了一支打仗勇敢、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护的红色军队,所到之处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幼小的张绪意识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翌年2月,刚满16岁的张绪,毅然决定放弃学业,追随红军参加了革命。打起仗来不怕死的他很快得到组织的培养,入伍仅一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张绪就时刻牢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词,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他在日记里写道:“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跟党走,党叫怎么干就怎么干。”

张绪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身上先后留下了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战斗的三处伤痕。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他总是从容平静地说:“敌人的子弹可以击伤我的身体,但击不垮我的信念和勇气。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更加坚定了我跟党走的决心。”

文革时期,张绪担任武汉市革委会副主任兼武汉警备区副司令员。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甚至挨批斗、被打倒的危险,他对党的信仰始终没有动摇。1968年6月,“造反派”冲进佛教名刹归元寺,寺内珍贵文物面临被毁于一旦的灾难。张绪得知情况后,迅速派100多名官兵进驻把守。不少人好心规劝他,“别再多管闲事,免得引火烧身,身败名裂。”但张绪说:“保护归元寺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我怎么能够顾及自身安危,临阵脱逃呢?”最终,他顶住了压力,经过反复协商做工作,使归元寺免遭劫难。

1983年4月,张绪从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岗位上离休。在当天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当干部可以退居‘二线’,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做些工作。”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歪风,作为革命幸存者、历史见证人的张绪坐不住了。他和马国昌等10名离退休老干部组建“老战士报告团”,并被推举为团长,从此拉开了22年传播党的先进思想理论的序幕。

“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得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在“老战士报告团”的22年里,张绪把对党的朴素感情融进了学习、传播党的思想理论的新征程。尽管仅剩的左眼视力只有0.3,但他坚持每天用放大镜读书看报写笔记。他常讲:“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得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否则用老眼光看新事物、理解先进思想理论,就会看不惯,听不顺,想不通,跟不上。”

张绪离休后,正处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不断有新的决策出台。他带领“老战士报告团”始终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步伐,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每当党中央重要文件出台、部队开展大项教育活动,他总要把报告团成员召集起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撰写讲稿,站在党的立场上奔走呼号,为党争夺思想阵地。

上世纪80年代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一些人公然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张绪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正在空军汉口医院做眼皮紧固手术的他强忍病痛,在病床上备课,主动为医护人员作了一场坚信党的领导、维护稳定大局的专题报告。出院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带领报告团走进学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1999年7月,张绪从媒体上得知少数老干部、老党员被“法轮功”迷惑,十分痛心。他代表“老战士报告团”致函《解放军报》,就“坚持革命气节,保持革命晚节”畅谈心得,呼吁广大离退休干部“活到老,改造到老,为党分忧,永葆革命本色不动摇。”文章发表后,在军内外深受好评。之后,他又率报告团深入武汉部队和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革命气节教育。

2002年,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发表后,一些人对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心存疑虑。张绪一方面与私营企业主接触了解、座谈交流,另一方面找来几个版本的辅导材料,反复琢磨其精神实质,与副团长袁升科一起研究撰写了辅导报告,冒着酷暑深入部队,通过理论阐述和现实分析,讲清了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不仅没有改变党的性质,而且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帮助广大官兵和离退休干部澄清了模糊认识。

“遗体捐医供科研,团结战斗寄哀思。”

20多年来,张绪带领报告团走遍大江南北,义务作报告2700多场,听众达200多万人次。他和报告团成员先后被军内外近百个单位聘为“党的报告员”、思想政治教育顾问。2007年12月24日,天气阴冷,雨雪霏霏,报告团到卓刀泉中学作报告。当时张绪大病初愈,身体明显不支,但他仍然坚持参加,最后是在师生们的搀扶下才爬上三楼报告厅。结果,第二天他就被送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2008年2月,张绪病危再次住院。3月28日,病情刚刚稳定,副团长袁升科前去探视。临别时,张绪拉着他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叮嘱:“科学发展观是好理论,要抓紧学习传播……报告团要扩充……后继有人。”当天下午,张绪就进入昏迷状态,直至5月1日去世,终年87岁。

张绪逝世后,家人发现他把此前“骨灰撒江城”的遗嘱改成了捐献遗体——“挥泪告别众亲朋,含笑去见马克思。几经沧桑献丹心,一生功过任评说。遗体捐医供科研,团结战斗寄哀思。”5月5日上午,尽管事先没有通知,社会各界仍有600多人赶到殡仪馆为张绪送行。简短的告别仪式后,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武汉市红十字会。

“张老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捐献遗体的老红军、老将军,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他的高风亮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谢江红眼含热泪说。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孙超至今还保留着追悼会上的小白花,他说:“我被张老彻底震撼了!张老为了新中国建立流血流汗,死后还要把遗体无偿献出去。他是一个赤诚的共产党员!什么叫一个纯粹的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我从张老这里找到了答案,他用遗体作了人生中最壮丽的一场报告!”(记者赵良英 通讯员张建平 陈军云 实习生唐旻)

Copyright © 2011-2020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楼

邮编:430070

邮箱:wfxy@mail.hzau.edu.cn

  • 文法研究生

  • 青春文法

  • 武汉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