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学院要闻 > 正文

我院教师认真学习习总书记“5.17”讲话精神

来源: 时间:2016-05-24 点击数:

近日,我院教师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纷纷发表感言。

李祖佩博士说:按照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我们应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学术资源,形成集主体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社会学学科体系。

狄金华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次鼓励,也是对我们在新时期科研工作提出的一次新要求,要求我们要顺应社会大变革,推动社会科学的大发展,产生与我们国家、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相匹配的社会科学成果。唯有这些成果产生,我们大国的软实力才能得多实质性的提升

张翠娥学习后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指南,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准则、科学研究的纲领。我们要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教案中、课堂上和论文里,立足中国大地,围绕国计民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证明,以情化人,以理服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万江红说: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的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给予社科学者和学子极大的鼓舞与信心。通过学习讲话内容,本人意识到作为一名社科学者,应当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富有时代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不忘发展本土理论;其次,应当重视高校哲学社科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培养出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后备军。

田北海以“牢记使命,把握方向,锐意创新,做好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习总书记5.17讲话有感”为题谈了感想。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反映“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和提升国家“综合力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观点一脉相承,习总书记用“两个取决于”、“两个不可能”、“两个不可替代”和“五个迫切”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国家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既倍感欢欣鼓舞、充满希望,又倍感任重道远、责任重大。

习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习总书记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的理解是:

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方向。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的根本标志;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来自不同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均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原原本本学马克思主义、联系实际学马克思主义、带着问题学马克思主义,既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又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还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问题。习总书记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感染力。因此,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集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其次,要锐意创新,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没有创新,哲学社会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唯有锐意创新,才能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习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实践中,需要处理好四组关系。一是要把握好借鉴国外与立足中国的关系。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为此,要坚持洋为中用。然而,有“吸收外来”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不忘本来”,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二是要处理好挖掘历史与把握当代的关系。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活力。三是要处理好关怀人类与面向未来的关系。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围绕现实问题展开创新研究,还要积极开展人类文明与世界发展趋势研究。四是处理好学术创作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的问题。要改变这些现状,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只有不断地进行学术创作、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可真正有原创性的成果并不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处于有数量缺质量的阶段。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在学术创作的过程中注重和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遵循着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为基本准则,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摒弃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不良风气,远离学术不端。

习近平指出,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持支持者。我们应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锐意创新,做好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李长健认为: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农村法治研究只有以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为研究起点,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更具主体性、原创性的新观点和新理论,构建既具有农学特质,又具有法学支撑意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农村经济、基层民主政治、先进法文化、农村法治社会、农村生态文明以及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并加强对党中央治理农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创新农村法治研究的着力点、着重点。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名工作者,只有牢记自己的使命担当,立志做“服务三农”的大学问、真学问,开展更多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从农村法治现实中找问题,在农村法治实践中寻答案,在农村法治创新中求突破,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组六性”,这为 “三农”法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并为其价值功能、服务特性提供了重要参照。

首先,“继承性、民族性”要求“三农”法学应承前启后、治学立言,主动承担起服务“三农”的社会使命。同时“三农”法学未来发展中也应具备充沛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享有文化尊重,在实践应用中树立法律威严。

其次,“原创性、时代性”要求“三农”法学寻根“三农”本源、立足时代前沿,紧扣中国特色农村矛盾的特殊性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通过“法律创意→法律导入”的实践过程,使得“三农”法学既能与时俱进,又能与农村社会矛盾实时对接。

再次,“系统性、专业性”要求“三农”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融会贯通与全要素发展,既强调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又要突出“三农”法学本身的学科特色与特长。密切关注学术前沿、改进教材体系,并培养一批学贯中西、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与青年骨干,构建梯队衔接的“三农”法学研究班底。

钟涨宝院长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即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新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等特点;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明,借签国外经验,立足中国经验,面向人类社会发展。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文法学院作为我校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人口学等学科建设单位深感责任与使命重大。

彭彬同志说,学习领会习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法学院教师来说,无论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是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把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与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结合起来,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立足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三农”法治建设,逐步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华农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体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同时,在加强农村社会学、三农法学教材建设方面,总结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国家民族人民立德、立言中展现和实现自我价值。

(文法学院)

Copyright © 2011-2020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楼

邮编:430070

邮箱:wfxy@mail.hzau.edu.cn

  • 文法研究生

  • 青春文法

  • 武汉市阳光